痛經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,從初經剛來潮的少女,已屆生育年齡的熟女少婦,到產後多年尚未更年期的美魔女,都有可能遇到。
痛經通常出現在月經週期前三天,但也有從排卵期就開始下腹疼痛不適者;疼痛程度不一,有些痛感尚可忍受,有的人會小腹脹刺痛,痛感偶遷延至腰骶部,痛經嚴重者可能伴隨噁心嘔吐,冒冷汗甚至昏厥,影響生活品質與課業或工作表現。
西醫學觀點,痛經是子宮肌肉過度攣縮,影響周圍正常組織的氧氣供應,引起疼痛或絞痛。痛經可分成以下兩類:
1.原發性痛經
是指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,月經期間前列腺素分泌,子宮強烈收縮造成下腹痛。常見在初經來潮2-3年內的患者,可能是子宮發育尚未完全,或內膜剝落較大片,或者精神因素所引起。
2.續發性痛經
續發性痛經是病理因素導致,在骨盆腔可以發現病變,常見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,子宮肌瘤、骨盆腔發炎及子宮沾黏。
西醫治療痛經方式,原發性痛經會使用止痛藥或服用避孕藥來調整月經週期,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,而續發性痛經最主要是找到痛經的原因進行治療。
中醫學觀點則是將痛經分成幾個證型,但總歸是經脈不通,不通則痛,治療上以通調氣血,通則不痛為原則。
◎氣滯血淤型:
壓力大情緒不佳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瘀血停留,通常月經排出困難,血塊較多,經血紫黑結塊,下腹部疼痛拒按,舌質暗紅有瘀點,脈弦細澀。治療則需要疏肝理氣,活血化瘀。
◎子宮寒凝:
平素吃冰飲冷,或在月經期間淋雨涉水,導致寒氣積聚於子宮,血寒而經血不暢,經血流通受阻而腹痛。通常下腹部冷痛,熱飲與熱敷可緩解。月經量少有血塊,舌暗紫有血塊,脈沉緊。治療上則宜溫陽散寒化瘀。
◎氣血不足:
素體虛弱,或者月經期間傷風感冒,導致氣血不足。通常下腹部隱隱作痛,下腹部喜歡按壓,按壓則痛減。經血量偏少,經色淡,舌淡,脈細弱。治療則宜補益氣血。
中醫治療痛經,通常在經前一週就開始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,月經來潮時會適時酌加祛瘀止痛的藥材,必要時加入針灸薰臍療程,可以溫通子宮,強化骨盆腔循環,療效頗佳。此外,規律的日常作息也相當重要,早睡早起,運動保暖加泡腳,選擇好食物,避開精緻食品,如此自我保養可以鞏固療效。
反覆嚴重的痛經會導致組織沾黏,最終可能造成不孕,如果只是服用止痛藥暫時緩解疼痛,卻忽略背後的原因,很容易止痛藥越吃越多,疼痛程度卻不如預期減輕,治療所需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,因此痛經一定要儘早治療,療效越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留下您的訊息,您的意見在核准之後就能被看見,
我們會儘快回覆您的詢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