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酸痛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酸痛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

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-「手麻」?「腳麻」?



中醫門診中常見許多「手麻」或「腳麻」的病案,一般人都會以為是「椎間盤突出」、「骨刺」所造成,但經由詳細臨床檢查之後,往往發現造成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的原因既不是「骨刺」,也不是「椎間盤突出」,而是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


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造成的原因是肌肉、肌腱長時間且重複地過度使用,例如:長期的姿勢不良、開車、打牌、夜間睡姿不當、彎腰、搬重等等原因所導致。常有的病症:局部肌肉疼痛,在疼痛區域內有激痛點出現,疼痛區域大部分出現在頸、肩膀、上肢、下背、下肢等區域。

案例一:林先生,60多歲,典型上班族,因為臀部疼痛,牽引至大腿、小腿酸痛難耐而四處就診,歷時一年多卻無改善,自述:腰椎有骨刺,因骨刺壓迫造成坐骨神經痛;經檢查之後確定為「臀小肌」發炎所致的肌筋膜症候群,經數次針灸治療,症狀已明顯改善。


案例二:鄭女士,50多歲,從事印刷裝訂業,須長期搬運重物,因雙手麻感而就診,自述:為頸椎骨刺引起手麻症狀,經檢查後確診為肌筋膜症候群,乃「伸腕肌群」發炎導致,經數次針灸治療,症狀亦明顯改善。

以上兩個案例,只是簡單說明:

一般人認為的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,就是「骨刺壓迫」、「坐骨神經痛」導致,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臨床上可以發現,許多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症狀都是不同的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所導致。

這是一種疼痛症候群,指身體出現局部的肌肉疼痛,同時合併有疼痛激發點,觸及此激發點,還可引起典型之轉移痛。激發點乃局部的痛點,按壓時可發現繃緊的肌束,有時並可引發局部的抽動。
中醫治療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:
最重要的是先仔細評估疼痛的分佈區域,並找出「疼痛激發點」。正確診斷後,對疼痛的肌肉施予牽張運動,配合傳統針灸治療,再搭配衛教運動治療,教導病人正確姿勢,並要求適度休息,便能快速揮別這些惱人的手腳麻、肌肉酸痛了!

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酸痛不只是肌肉發炎,是身體發出的警訊!

身體痠痛不能只靠針灸,要調體質,改變體質不能光吃藥,要調生活習性!

每天,診所都擠滿了身體痠痛的病人
腰酸、肩膀酸、膏肓痛、坐骨神經痛..林林總總
如果不考慮健保制度的限制,
其實幾乎所有的身體痠痛都不是突發性的!
他都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:
「你,該調理了!」

狀況(1)長期睡眠不足、睡眠品質差

失眠、睡眠不足、熬夜導致身體肌肉修復功能差,乳酸堆積不易清除,如果你的睡眠障礙又加上身體有些慢性循環疾病, 如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,那就更雪上加霜了。


狀況(2)氣血嚴重不足,導致肌耐力差及肌肉供血不足

這種病人肌肉按起來痿軟無力,甚至有下垂的現象,會反覆及長期的身體痠痛,甚至身體末端(手指、腳趾)有麻木感。

由於肌耐力差,只要稍微動得多,便引起肌肉發炎、痠痛,而供血不足又使身體修復差,痠痛時間加長。

這類病人往往平常懶得動,偶爾動多了,身體的痠痛又有了不能運動的藉口。這種痠痛,反覆的頻率很高,需要藥物補充氣血,並配合漸進式的運動。

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

腰背酸痛的保健與預防

「腰酸背痛」是臨床上常見的問題,今天鄭醫師就「預防、保健」的觀點,跟大家分享一些觀念,希望大家可以遠離「腰酸背痛」的困擾。

腰酸背痛的日常小建議

1. 適當的休息、舒緩:不要維持固定姿勢太久,增加工作之間的休息次數,盡量每小時休息1-2次,並且做伸展運動5到10分鐘,尤其加強頸、肩、腰背部的肌肉放鬆。理論上,伸展運動以工作姿勢的反方向動作為主,例如:擴胸、伸展背肌與腹肌、活動腰部等。

2. 運動:要減少腰背酸痛的根本解決之道,可以透過腹、背肌的訓練,維持肌肉彈性和力度增加脊椎穩定度。例如:瑜珈、太極、游泳等。

3. 壓力:現代研究顯示:壓力會加重下背痛。德國貝特爾斯曼基金會進行的研究認為,預防腰背痛應該從頭腦開始,患者應該保持樂觀、積極狀態,保持運動以及積極思考。

4. 減重:經常搬重物容易腰背酸痛,身上多背幾十公斤體重的人也是如此,減重能減輕身體脊椎的負荷量。

5. 保暖:應注意氣候變化(溫度下降或下雨),隨時保持身體的溫暖。

6. 睡眠:建議晚上11點前就寢;選擇合適軟、硬適中的床墊。

7. 飲食:
若氣候變冷,濕度增加,腰背酸痛症狀就隨之加重的患者,應該在飲食上少吃冰冷食物,冰箱拿出來的東西一定要退冰或加溫再吃。

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

腰酸背痛的原因與中醫治療

腰背部酸痛的原因
仔細探討腰背酸痛的原因,發現可能引起的原因相當多。

例如: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,不當坐姿、不當站姿、或不當的睡眠姿勢,長時間維持前傾或彎腰的姿勢等。有些是突發性的扭傷、拉傷;例如:運動傷害、跌倒、不正確的提舉動作等。有些是因為缺乏運動,肌肉張力不足,或是體重過重所引起。有些是媽媽族,當懷孕或抱小baby時,體型或重心的改變所導致的產後腰酸、腰部酸痛。還有一些是因為脊椎側彎、骨盆位置傾斜、長短腳等骨骼結構不正所導致的長期腰酸。


下列幾種病患約佔了腰背酸痛80%以上的比例:

1.因為長期姿勢不當、外力引起的扭拉傷或挫傷,造成腰肌損傷,使得氣血運行不暢的腰背酸痛,症狀以「痛」為主,常會有局部壓痛點,或因某個動作而更痛。

→→治療會以活血化瘀,行氣消腫止痛為主。

2.因為年老身體衰弱、勞動過度、房事過度,或婦女產後腰酸,導致腎氣虛虧,筋骨濡養不足造成的腰背酸痛,主要症狀是不堪久站、久坐,也走不久,症狀以「酸」為主,勞累則症狀明顯加重。

→→治療以補腎、強筋、壯骨為主。

3.因為衣著濕冷、臥榻寒濕(例如:住在坑道、地道、山洞,之前就有幾位患者因外島當兵,住在坑道中1-2年)、外受風寒侵襲的下背痛,中醫會認為是寒濕之邪使氣血循環阻滯。

→→治療以溫通經絡、散寒祛濕為主。

4.最後,有一些患者是因為脊椎側彎、骨盆位置傾斜、長短腳等生理結構不正。

→→依據患者腰痛嚴重程度、部位,分別搭配中醫整脊、推拿手法調整結構,針灸疏通經絡、舒緩肌肉,並搭配復健運動來強健肌力、鞏固療效。

當然,有些患者是兼夾兩種以上的原因,所導致的腰酸背痛,這時候就要由醫師詳細診察、判斷、治療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