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中醫針傷科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中醫針傷科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

什麼是媽媽手?



什麼是媽媽手?

「媽媽手」(deQuervain’s tendinitis)主要是由於拇指基部的肌腱(外展拇指長肌,伸拇指短肌),因拇指的伸展與外張動作重複次數太多,或用力過度,導致手腕部位的肌腱滑膜,及支持帶出現增厚性變化所引起。
不斷的刺激使得肌腱旁的腔室腫脹、變形,因此使得肌腱「滑行」困難。由於腫脹使得腕部拇指側疼痛及壓痛。當握拳時、用力握物時、或扭轉腕部運動時,常可引起此症狀。
最常見於年輕的媽媽,因常常抱嬰兒而造成此種情形,這也是「媽媽手」名稱的由來。

常見症狀:

媽媽手的症狀,主要出現在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,該處會出現無法出力或持續疼痛、壓痛,同時會合併緊繃、局部腫脹等症狀,尤其是清晨起床時最感疼痛; 最主要的症狀就是拇指基部近腕部的疼痛。此疼痛可延伸至前臂。拇指及腕部活動受限,握力及指力皆有影響。也可影響到附近皮神經,造成拇指背側及食指的麻 木。

怎麼知道自己得了媽媽手:

將拇指用另4指握住後,腕部向小指側方向彎曲可引起劇痛,即可診斷出「媽媽手」(deQuervain’s tendinitis)。

媽媽手的治療:

1.針灸治療:循經取穴,常見的例如:大腸經、三焦經(曲池、手三里…)等,或使用激痛點治療,以及使用內科針法等,通常可取得不錯的效果。
2.傷科手法治療: 傷科手法的治療,具有疏通經絡、理氣活血的效果,在改善媽媽手有一定的幫助。
3.藥物治療:根據中醫辨症論治,依照不同體質,給予專屬個人體質的藥物治療,可更快速且根本的治療此症。

媽媽手的平時保健:

媽媽手除了急性的扭拉傷造成之外,大多是因為不當的姿勢、長時間以同一姿勢使力、反覆的動作等造成,所以平時應多注意使力的姿勢,以較輕鬆舒服的姿勢使力,避免過多反覆的動作,多休息讓疲勞得以恢復,如此可避免媽媽手的產生。

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

足底筋膜炎

足底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承受點,由跟骨、距骨、舟狀骨、跗骨及蹠骨形成足跟及足弓部分;加上脂肪墊、滑囊、足部肌肉肌腱共同組成一個力學結構。 所以足部骨頭、軟組織(肌肉、韌帶、脂肪墊、滑囊)及神經的損傷均可能造成足底部疼痛。

一、常見病因:

1.急性損傷:瞬間承受過大的力量或外力的撞擊造成足跟部位的損傷而造成,常見如滑囊炎、肌腱炎、骨膜下出血…等。常見症狀,足跟著力處疼痛劇烈,行走困難,尤其不能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,常有局部微腫,壓痛明顯。

 2.慢性損傷:長時間使用反覆使用足部造成足跟部肌肉、肌腱、脂肪墊、滑囊及神經等…慢性損傷;常見的病變有蹠腱膜炎(足底筋膜炎)、跟骨脂肪墊病變、脛後肌肌腱炎、阿基里氏腱肌腱炎、跟骨滑囊炎、跟骨骨刺、神經卡壓等。

二、臨床治療:

1.急性損傷:先檢查有無骨頭或骨架上的異常,視受傷部位腫脹情形處以傷科整復,針灸疏筋通絡,外敷膏藥,配合理氣活血通絡藥物治療。

2.慢性損傷:治療上可檢視有無腰、膝、踝關節錯位情形,輔以整復治療,腿部肌肉有無激痛點或肌肉異常緊繃情形,例如:腓腸肌、比目魚肌、蹠方肌肌筋膜激痛點所引起的足跟痛,可以用針灸針刺激痛點來達到治療效果,另外可依據不同的病因施以中藥治療。

★足底痛在中醫屬於骨痺的範圍,常見的證型有:

(1)風寒濕痺型:用祛風利濕藥治療,例如獨活、薏仁、車前子…等。
(2)血瘀型:用活血藥治療,例如桃仁、紅花、丹參…等。
(3)濕熱型:用清熱利濕藥治療,例如龍膽瀉肝湯、茵陳五苓散…等。
(4)肝腎虛型:用補肝益腎藥,例如六味地黃丸、杜仲、龜板…等。
(5)血虛型:用補血藥,例如四物湯、八珍湯…等。

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

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-「手麻」?「腳麻」?



中醫門診中常見許多「手麻」或「腳麻」的病案,一般人都會以為是「椎間盤突出」、「骨刺」所造成,但經由詳細臨床檢查之後,往往發現造成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的原因既不是「骨刺」,也不是「椎間盤突出」,而是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


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造成的原因是肌肉、肌腱長時間且重複地過度使用,例如:長期的姿勢不良、開車、打牌、夜間睡姿不當、彎腰、搬重等等原因所導致。常有的病症:局部肌肉疼痛,在疼痛區域內有激痛點出現,疼痛區域大部分出現在頸、肩膀、上肢、下背、下肢等區域。

案例一:林先生,60多歲,典型上班族,因為臀部疼痛,牽引至大腿、小腿酸痛難耐而四處就診,歷時一年多卻無改善,自述:腰椎有骨刺,因骨刺壓迫造成坐骨神經痛;經檢查之後確定為「臀小肌」發炎所致的肌筋膜症候群,經數次針灸治療,症狀已明顯改善。


案例二:鄭女士,50多歲,從事印刷裝訂業,須長期搬運重物,因雙手麻感而就診,自述:為頸椎骨刺引起手麻症狀,經檢查後確診為肌筋膜症候群,乃「伸腕肌群」發炎導致,經數次針灸治療,症狀亦明顯改善。

以上兩個案例,只是簡單說明:

一般人認為的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,就是「骨刺壓迫」、「坐骨神經痛」導致,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臨床上可以發現,許多「手麻」、「腳麻」症狀都是不同的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所導致。

這是一種疼痛症候群,指身體出現局部的肌肉疼痛,同時合併有疼痛激發點,觸及此激發點,還可引起典型之轉移痛。激發點乃局部的痛點,按壓時可發現繃緊的肌束,有時並可引發局部的抽動。
中醫治療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:
最重要的是先仔細評估疼痛的分佈區域,並找出「疼痛激發點」。正確診斷後,對疼痛的肌肉施予牽張運動,配合傳統針灸治療,再搭配衛教運動治療,教導病人正確姿勢,並要求適度休息,便能快速揮別這些惱人的手腳麻、肌肉酸痛了!

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酸痛不只是肌肉發炎,是身體發出的警訊!

身體痠痛不能只靠針灸,要調體質,改變體質不能光吃藥,要調生活習性!

每天,診所都擠滿了身體痠痛的病人
腰酸、肩膀酸、膏肓痛、坐骨神經痛..林林總總
如果不考慮健保制度的限制,
其實幾乎所有的身體痠痛都不是突發性的!
他都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:
「你,該調理了!」

狀況(1)長期睡眠不足、睡眠品質差

失眠、睡眠不足、熬夜導致身體肌肉修復功能差,乳酸堆積不易清除,如果你的睡眠障礙又加上身體有些慢性循環疾病, 如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,那就更雪上加霜了。


狀況(2)氣血嚴重不足,導致肌耐力差及肌肉供血不足

這種病人肌肉按起來痿軟無力,甚至有下垂的現象,會反覆及長期的身體痠痛,甚至身體末端(手指、腳趾)有麻木感。

由於肌耐力差,只要稍微動得多,便引起肌肉發炎、痠痛,而供血不足又使身體修復差,痠痛時間加長。

這類病人往往平常懶得動,偶爾動多了,身體的痠痛又有了不能運動的藉口。這種痠痛,反覆的頻率很高,需要藥物補充氣血,並配合漸進式的運動。

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

腰背酸痛的保健與預防

「腰酸背痛」是臨床上常見的問題,今天鄭醫師就「預防、保健」的觀點,跟大家分享一些觀念,希望大家可以遠離「腰酸背痛」的困擾。

腰酸背痛的日常小建議

1. 適當的休息、舒緩:不要維持固定姿勢太久,增加工作之間的休息次數,盡量每小時休息1-2次,並且做伸展運動5到10分鐘,尤其加強頸、肩、腰背部的肌肉放鬆。理論上,伸展運動以工作姿勢的反方向動作為主,例如:擴胸、伸展背肌與腹肌、活動腰部等。

2. 運動:要減少腰背酸痛的根本解決之道,可以透過腹、背肌的訓練,維持肌肉彈性和力度增加脊椎穩定度。例如:瑜珈、太極、游泳等。

3. 壓力:現代研究顯示:壓力會加重下背痛。德國貝特爾斯曼基金會進行的研究認為,預防腰背痛應該從頭腦開始,患者應該保持樂觀、積極狀態,保持運動以及積極思考。

4. 減重:經常搬重物容易腰背酸痛,身上多背幾十公斤體重的人也是如此,減重能減輕身體脊椎的負荷量。

5. 保暖:應注意氣候變化(溫度下降或下雨),隨時保持身體的溫暖。

6. 睡眠:建議晚上11點前就寢;選擇合適軟、硬適中的床墊。

7. 飲食:
若氣候變冷,濕度增加,腰背酸痛症狀就隨之加重的患者,應該在飲食上少吃冰冷食物,冰箱拿出來的東西一定要退冰或加溫再吃。

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

眾人皆睡、我獨醒!- 中醫治療「失眠症」


中醫門診常遇到反覆失眠的患者。由於現代社會壓力大,睡眠障礙成了相當普遍的困擾,約20~30%的成年人有睡眠障礙的問題。

睡眠養生之道

維持身心健康的首要工作,就是需要有規律、充足的睡眠,睡眠對於生命的保養是不可缺少的,我們藉由睡眠得以回復體力並且修復身體,並儲存足夠的精力去應付日常生活的變化。

假使睡眠品質不佳,身體的健康就容易出現問題,一旦發現睡眠出現了問題,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,確實找出病因,調理體質才能有效治療。

如何判斷失眠
  • 睡眠前:翻來覆去,難以入睡。 
  • 睡眠中:容易中斷,醒來不易再睡。 
  • 睡眠後:睡不到6-8小時,比預訂時間早起。 
  • 以上症狀持續兩週以上,或一個月內, 每週發生三次以上!
    常常感覺睡不飽,一早身心疲累。

導致失眠的原因

一般而言,年紀輕的失眠患者多與精神壓力有關,如上班族婦女,總是承受工作、家庭兩方面的精神壓力;年紀大的患者則多半合併有身體疾病

1.心臟疾病、呼吸道疾病由於患者夜裡心肺功能降低,血中含氧濃度不足,二氧化碳上升而易醒。
2.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和女性的膀胱炎,也會讓人在半夜裡不斷起床上廁所而影響睡眠。
3.消化道疾病,如脹氣、泛酸等容易引起睡眠障礙,即中醫所說的「胃不和,則臥不安」。
4.甲狀腺亢進等內分泌疾病,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,老年癡呆症等腦神經疾病等等,都可能伴隨失眠症狀。

案例:王小姐,51歲,因長期睡眠差、整夜輾轉反側、翻來覆去、不僅很難入睡、還經常夜裡醒來、易有疲倦、勞累而就診,經診察後,發現患者是因長期工作壓 力大而引起肝氣抑鬱而失眠,中醫處方用藥針對疏肝解鬱以舒緩患者壓力、佐以安神定志以改善睡眠情形。此患者配合口服中藥治療三週,失眠症狀已明顯改善。

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

「腳抽筋」的緩解與預防的方法

「夜間小腿抽筋」緩解方法:

1、抓腳趾、肌肉伸展法:不管是運動或是睡眠時,發生小腿抽筋的時候,可以立即伸手抓緊抽筋那一腳的腳趾,腳尖儘量向上翹、腳跟儘量下蹬,同時用力伸直膝關節,這個方法可以讓攣縮的腓腸肌立即伸展,小腿抽筋馬上就可以緩解。

2、交叉舉手臂法基本原則:右小腿抽筋,則高舉左手臂;左小腿抽筋,則高舉右手臂。如果輕輕舉起手臂的話,效果是不會出來的,還要一點小訣竅。

★訣竅:將手臂舉高之後,還要感覺手臂被拉伸,牽動到整個身體被拉伸;或是順著手臂舉高的動作,拉伸到整個身體的感覺。

3、人中按壓法 :小腿抽筋時,可以立即按壓上嘴唇的人中穴(位置在:上嘴唇正中,靠近上方處),按壓之後,腓腸肌的痙攣會逐漸鬆弛,疼痛會緩解。

4、腓腸肌神經根按壓法 :在膝關節內側,有一個地方是腓腸肌頭的附著點,通往腓腸肌的神經根就在這裡面。所以當小腿抽筋時,用手指摸索膝關節內側有一條硬而突起的肌肉,然後用力對此處按壓,主導興奮的神經就會鎮靜下來,小腿痙攣的情形就會停止。

其實,鄭醫師最推薦的是 1、2二種方法,簡單又實用,而且經過多位患者朋友的印證,都說有效哦~~而 3、4種是鄭醫師參考一些中醫期刊的方法,應該也是有效,不過還沒有實際的印證經驗。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、覺得簡單的方法來運用。

如果你有小腿抽筋的困擾,使用過1、2、 3、4種方法或是其他特殊的方法,來緩解小腿抽筋,請麻煩跟鄭醫師說一下效果如何,或是直接回覆在部落格跟大家一起分享哦!

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

夜間小腿抽筋原因

「夜間小腿抽筋」是指在夜間睡眠的時候,突然發生小腿抽筋的情形。醫學上稱之為「腓腸肌痙攣」是痙攣性疼痛中最常見的一種,其特點是「腓腸肌」突然發生的強直性、疼痛性的痙攣,持續時間大多由數秒鐘至數分鐘不等。

夜間發作的小腿抽筋與下列因素有關:

 1、過度疲勞:腿部肌肉的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而造成肌肉過度疲勞,夜間時肌肉緊張狀態未得到緩解,加上乳酸等代謝產物未能及時排除,便容易引起小腿抽筋的現象。一般發生於登山縱走、部隊行軍、長時間行走、騎單車之後。

2、脫水、電解質不平衡:當身體大量出汗,造成血液中的鹽份流失、電解質濃度降低,容易引起小腿肌肉痙攣。例如打籃球、激烈運動後大量出汗之後。
補充說明:運動飲料含有水分、電解質,不過太甜了,建議稀釋後飲用,約一份運動飲料配上三份白開水,這樣喝起來就不會太甜,也不會越喝越渴。
 3、寒冷刺激:夜間睡眠時,腿部受涼、受寒容易引起腿部肌肉痙攣。例如:睡眠時冷氣、電風扇直接對著腳部吹。

4、低血鈣症:當體內鈣離子濃度過低時,神經肌肉接合的興奮值降低,低於正常強度的刺激即能引發神經肌肉興奮,容易產生異常的肌肉收縮,引起腓腸肌痙攣。這種情況多見於缺鈣的孕婦與骨質酥鬆症的老年人。

5、血流阻滯:對於腿部靜脈曲張或腿部動脈血管硬化的朋友,如果睡覺時長時間保持某種姿勢不動,腿部血液迴圈會受阻不暢,造成血流淤滯,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,代謝產物不能被及時帶走,當達到一定濃度時,就會刺激肌肉收縮,造成腿部肌肉的痙攣現象。

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

針灸治療,注意事項!

針灸治療前:

1.為了減少受到細菌感染,就診前請保持自身的清潔衛生。最好能先沐浴、穿著乾淨衣服前來就診。

 2.儘量穿著寬鬆衣褲。女性最好穿著兩件式衣服(非整件式衣裙)、背心式內衣,不要穿緊身褲襪。

3.過度疲勞、運動後喘息未定、飢餓或過飽、內急時,皆不宜針灸。 

4.心情儘量放輕鬆,保持愉快情緒,不必緊張。

5.糖尿病、血液不易凝固疾病、心臟病、裝有心臟節律器的朋友,請事先告知醫師。

針灸治療時:(慎防暈針) 

1.治療過程中,如果感到不適,例如:頭昏眼花、噁心、想吐、冒冷汗、心悸、口乾、呼吸短促困難等現象時,應立即告訴醫護人員,這可能是「暈針」的前兆。只要經過適當處理,暈針現象很快就會消失,而且並不會留下後遺症。

2.治療當中,不要隨便移動身體或改變姿勢,以免造成針身彎曲,不易拔出。儘量保持最舒適的姿勢,行動不便患者,請家屬一同照護,隨時注意安全。

3.治療當中,對針刺部位感到疼痛不適,或對艾灸的熱度、 電針的電流強度無法忍受時,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。

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

針灸可以治療什麼疾病?

在中醫門診中,常常會有患者問我:「針灸可以治療什麼疾病?

其實,針灸的適用範圍相當廣泛,就連世界衛生組織(WHO)也曾經公佈針灸治療的適應症哦! 在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(WHO)有一份報告:“針灸臨床研究報告的回顧與分析” (Acupuncture: Review and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),英文版的,共有87頁,其中就有提到針灸的適應症。

我們在此就不一一詳列出所有的適應症,僅就臨床常用的針灸治療項目在此分大家分享。

1、痛症: 關節疼痛,肌肉酸痛,頭痛,偏頭痛,三叉神經痛,網球肘,肩頸痛,五十肩,媽媽手,手足麻木,腰背痛,坐骨神經痛,扭拉傷,退化性膝痛,神經肌肉痛,運動傷害等。

2、耳鼻喉疾患: 梅尼爾氏症候群,耳鳴,過敏性鼻炎,神經性重聽。

3、腸胃系統: 胃痛,消化不良,脹氣,食慾不振,消化性障礙等。

 4、呼吸系統: 氣喘,咽喉炎,氣管炎等。

5、精神系統: 失眠焦慮,精神官能症,神經衰弱,性機能障礙等。

6、神經系統: 中風後遺症,顏面神經麻痺,肌肉萎縮,神經功能障礙等。

7、皮膚系統: 青春痘,帶狀疱疹後疼痛,過敏性皮膚炎,全身癢。

8、婦科系統: 痛經,月經不調,經前症候群,更年期障礙等。

9、其它: 減肥,長高,假性近視等。

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

纏綿難愈的網球肘

沒有打網球為什麼會得網球肘?

網球肘又名「肱骨外上髁炎」,即是俗稱的「網球肘」,好發於手肘外側或肘尖附近,此處是伸腕肌群及伸指肌群肌腱附著處。當急性的扭拉傷、或反覆性的使用特定肌肉群,導致慢性的肌腱損傷,造成該處的發炎疼痛不適,均稱為網球肘,所以不見得一定要打網球的人才會得網球肘

多見於婦女抱小孩時間過長,或做太多前臂用力的家務,如反覆搓洗衣物、手提過重的菜籃等,造成手腕、手肘、肩關節過度使用,以致肘關節外側、近肘尖處肌腱發炎。當握拳或提重物時,則痛如刀割,嚴重時,連拿鍋剷、掃把、 扭毛巾都會有撕裂疼痛感;此症狀與網球選手訓練過度,或姿態不良造成的疼痛相同,所以又稱為「網球肘」。

網球肘的症狀:

主要就是手肘外側或肘尖附近出現熱、腫、痛現象。診斷時通常會在該患找尋是否有壓痛點或在患者做伸直、伸腕動作時施加阻力看看有沒有疼痛反應。

網球肘的治療:

治療網球肘,首要就是多休息,避免過度使用患處肌肉;中醫治療網球肘先檢查有無頸胸椎、肩胛、肘關節、腕關節的錯位,適當施以傷科整復手法,配合針灸穴位疏通經絡,再根據不同情況、體質施以藥物治療,例如急性期加強清熱理氣活血藥物、慢性期則根據體質施以疏通經絡痺阻、調理臟腑虛損藥物。

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

惱人的五十肩


五十肩:  

五十肩又稱「冰凍肩」或「粘黏性肩關節囊炎」。是肩部軟組織及關節囊腔受損的通稱,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人。

五十肩的症狀:

第一期(急性期)症狀為紅腫熱痛、肩部會感到疼痛。

第二期(沾黏期)因發炎加上不動,使得受傷的組織,關節囊的纖維沾黏,因為關節肌腱沾黏而活動受限。

第三期(緩解期)此時發炎雖逐漸退去,但是關節囊已經沾黏、攣縮,沾黏關節活動受限,肩關節四周軟組織纖維化, 甚至肌肉萎縮。疼痛感覺雖減弱, 但雙手已無法舉起。因為關節囊已經沾黏、攣縮了,所以不動到肩膀通常不痛,一旦要硬拉到底就產生劇痛。 


五十肩的檢查:

被動運動時,肩部活動角度是否受限,來診斷是否為五十肩。檢查範圍包括下列三種,一是抬高手臂,看看手臂能不能舉高貼到耳朵,二是將手臂伸到背後,看看能不能觸摸到對側肩胛骨下緣,三是將手臂橫過胸前,搭在對側肩上,看看手肘能不能貼在胸骨正中線上。 



五十肩的治療: 依據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:

急性期紅腫熱痛症狀明顯時,主要針灸穴位疏通經絡,配合清熱、理氣、活血中藥為主,推拿傷科手法則需輕柔,以舒緩肌肉緊繃為主。

第二期之後開始出現肩關節沾黏,需加強體質調理,疏經通絡,祛風寒濕痺,調理臟腑虛損,並施以針灸治療及傷科推拿手法加強療效。
 

五十肩的自我保健:

不可以因為怕痛而不痛,也不可以過度的運動,造成進一步的組織損傷。要掌握輕、柔、慢的原則,再配合幾個復健動作可以加速改善五十肩:

1、鐘擺運動:
上身微彎,雙腿分開一前一後,患側上肢自然下垂,手臂做(前後運動、左右擺動、順時鐘旋轉、逆時鐘旋轉)運動。

2、爬牆運動:

a、面向牆壁,用手指向上爬動,逐漸抬高手臂,同時身體移動靠牆,至不舒適為止,然後將手放下。
b、做側向牆爬牆運動。

3、摸耳運動:患側手臂抬起,向後通過頭頸,向對側耳朵。

4、擦背運動:

 
將一毛巾或繩子置於背後,患側在下方(臂部),健側在肩上,分別抓住毛巾或繩子兩端,做似擦背上下滑動。

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

肥胖者健康首要 - 減肥




肥胖與疾病


大多數肥胖的原因都是攝食過多所引起的,肥胖容易引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,所以必須找出肥胖的原因,並依據醫師的指導減輕體重,這種融合飲食、藥物、 運動三合一的減重方法稱為「雞尾酒減肥療法」。肥胖症可怕的是容易導致併發症,和標準體重的人比較起來,肥胖者的疾症發生率遠高於標準體重的人。
肥胖容易引起的疾病:

★循環器官:腦血管障礙、心臟肥大、心肌梗塞、狹心症、動脈硬化、高血壓。

★婦產科疾病:不孕、月經不順、無月經、子宮癌、妊娠毒血症。

★內分泌代謝:胰島素非依存性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高尿酸血症、痛風。

★呼吸器官: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。

★皮膚:青春痘、溼疹、多汗症。

★消化器官:脂肪肝、膽囊疾患、胰臟炎。

★外科疾病:變形性膝關節症、腰痛症。

★癌症:大腸癌、乳癌、子宮癌、腎臟癌、食道癌、胰臟癌、膽囊癌、肝癌和骨癌。

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

腰酸背痛的原因與中醫治療

腰背部酸痛的原因
仔細探討腰背酸痛的原因,發現可能引起的原因相當多。

例如: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,不當坐姿、不當站姿、或不當的睡眠姿勢,長時間維持前傾或彎腰的姿勢等。有些是突發性的扭傷、拉傷;例如:運動傷害、跌倒、不正確的提舉動作等。有些是因為缺乏運動,肌肉張力不足,或是體重過重所引起。有些是媽媽族,當懷孕或抱小baby時,體型或重心的改變所導致的產後腰酸、腰部酸痛。還有一些是因為脊椎側彎、骨盆位置傾斜、長短腳等骨骼結構不正所導致的長期腰酸。


下列幾種病患約佔了腰背酸痛80%以上的比例:

1.因為長期姿勢不當、外力引起的扭拉傷或挫傷,造成腰肌損傷,使得氣血運行不暢的腰背酸痛,症狀以「痛」為主,常會有局部壓痛點,或因某個動作而更痛。

→→治療會以活血化瘀,行氣消腫止痛為主。

2.因為年老身體衰弱、勞動過度、房事過度,或婦女產後腰酸,導致腎氣虛虧,筋骨濡養不足造成的腰背酸痛,主要症狀是不堪久站、久坐,也走不久,症狀以「酸」為主,勞累則症狀明顯加重。

→→治療以補腎、強筋、壯骨為主。

3.因為衣著濕冷、臥榻寒濕(例如:住在坑道、地道、山洞,之前就有幾位患者因外島當兵,住在坑道中1-2年)、外受風寒侵襲的下背痛,中醫會認為是寒濕之邪使氣血循環阻滯。

→→治療以溫通經絡、散寒祛濕為主。

4.最後,有一些患者是因為脊椎側彎、骨盆位置傾斜、長短腳等生理結構不正。

→→依據患者腰痛嚴重程度、部位,分別搭配中醫整脊、推拿手法調整結構,針灸疏通經絡、舒緩肌肉,並搭配復健運動來強健肌力、鞏固療效。

當然,有些患者是兼夾兩種以上的原因,所導致的腰酸背痛,這時候就要由醫師詳細診察、判斷、治療!!